晉江會館煥新開放 續(xù)寫“城南舊事”與兩岸鄉(xiāng)愁
秋日的北京西城,青磚灰瓦間流淌著老城特有的寧靜。沿著南柳巷漫步,一座傳統(tǒng)灰瓦木門的中式門樓靜靜佇立,這里便是南柳巷40號——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近日,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百年建筑正式開放,以“林海音文學展示中心”嶄新面貌,迎接來自各地的讀者與游客。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電影《城南舊事》中那首動人的《送別》,伴隨幾代人的成長,也承載著無數(shù)人心中那份珍貴的“北平記憶”。這部電影改編自臺灣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而她筆下的“英子”,正是以自己童年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
從1931年到1939年,林海音在晉江會館度過了難忘的童年與青少年時光。晉江會館原為清代水師提督萬正色捐宅為館,曾是在京閩臺鄉(xiāng)親的聚集地和精神家園。院中三棵百年槐樹依舊蒼勁,仿佛仍在低語著《城南舊事》中宋媽口中的童謠:“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
如今,作為西城區(qū)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之一,晉江會館定位“林海音文學展示中心”,在館內(nèi)設有兩個主題展廳與一處特色書屋。正廳“城南·臺北——林海音的世界”主題展,通過林海音一生的軌跡,陳設林海音相關(guān)作品集及與好友的書信資料,串聯(lián)起北京和臺北兩地情緣。
文學愛好者魯先生專程帶著《城南舊事》前來參觀。他說:“‘英子’一直是我的精神偶像,伴隨我的少年到青年,也正是如斯的京味作品吸引我最終來到京城生活。今天站在這里,仿佛能以‘英子’的視角穿越時空,真正體會到林海音文字里的鄉(xiāng)愁?!?/p>

林海音的文字跨越海峽,書寫了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她曾在《兩地》中寫道:“臺灣是我的故鄉(xiāng),北平是我長大的地方。我這一輩子沒離開過這兩個地方?!弊鳛閼?zhàn)后臺灣文學的重要推手,林海音以編輯、作家的身份培育了無數(shù)文學新人,被譽為“臺灣文學的祖母”。
中共北京西城區(qū)委統(tǒng)戰(zhàn)部工作人員表示,未來,晉江會館將作為京臺交流的新地標之一,以“林海音文學展示中心”為抓手,開設兩岸文化交流工作坊,聚焦北京、臺灣的文化聯(lián)結(jié),舉辦一系列兩岸文化互動項目與交流活動,推動京臺之間的文學對話與情感共鳴。(《中國新聞》報 羅魯嶠 圖文報道)
國內(nèi)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9日 21:30:53
- 2025年10月29日 20:25:57
- 2025年10月29日 20:20:07
- 2025年10月29日 17:24:26
- 2025年10月29日 17:01:04
- 2025年10月29日 16:18:56
- 2025年10月29日 14:10:05
- 2025年10月29日 12:13:48
- 2025年10月29日 11:37:45
- 2025年10月29日 11:18:2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