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研究提出全球協作方案 助力鋰電池供應鏈減排35%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發(fā)表一篇中國團隊的環(huán)境研究論文提出,通過一種將全球協同與區(qū)域定制相結合的循環(huán)經濟策略,可將鋰離子電池供應鏈的平均排放強度削減約達35%。這項研究分析了電池供應鏈每一環(huán)節(jié)的碳排放,識別出潛在的減排節(jié)點。
研究團隊稱,鋰離子電池是驅動能源轉型與交通電氣化的核心引擎,其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然而,這一“綠色”革命的背后,一條遍布全球、高度分散的供應鏈正留下巨大的碳足跡:從礦山到工廠,復雜的跨國生產網絡不僅導致排放責任的模糊,更使全球協同減排面臨嚴峻挑戰(zhàn)。
基于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下,由北京工業(yè)大學吳玉鋒教授團隊牽頭、青年教師翟夢瑜為論文第一作者并協同相關合作者一起,通過構建創(chuàng)新模型對鋰離子電池供應鏈的碳排放進行系統分析,發(fā)現采礦造成的排放比例最大,占電池生產總排放的38.52%。他們還發(fā)現一種“價值-排放”悖論,即供應鏈中收益較少的部分反而產生更高的碳排放。例如,采礦在整個過程中造成38.52%的排放,但僅占電池總價值的18.78%,而正極生產排放量占全過程的34.82%,卻貢獻電池總價值的42.56%。
研究團隊認為,在全球合作并配合區(qū)域性法規(guī)和政策的框架下,通過循環(huán)經濟可有效應對上述結構性失衡,能在全球平均降低鋰離子電池碳排放強度的35.87%。
他們也提醒說,需要警惕單一導向策略框架可能導致的區(qū)域不公。研究發(fā)現,一些看似全局最優(yōu)的方案,實際上可能會將環(huán)境壓力和減排成本不均衡地轉移到特定國家,造成“負擔轉移”。因此,任何有效的循環(huán)經濟策略都必須建立在統一的全球大數據平臺和碳足跡核算標準之上,以此為基礎才能構建公平的國際治理體系,確保全球在協同減排的同時實現公正發(fā)展。(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6日 19:28:09
- 2025年10月26日 18:28:19
- 2025年10月26日 16:10:40
- 2025年10月26日 12:25:44
- 2025年10月25日 23:09:34
- 2025年10月25日 23:06:09
- 2025年10月25日 19:28:35
- 2025年10月25日 19:12:08
- 2025年10月25日 18:44:16
- 2025年10月25日 13:56:2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