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大學,我做主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霍思伊
發(fā)于2025.9.15總第1204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你們不僅僅是學生,也是這所大學形態(tài)的創(chuàng)建者?!?/p>
收到福耀科技大學(以下簡稱“福耀科大”)錄取通知書的這天是7月24日。江西考生小熊親手拆開快遞,先看到的是校長王樹國的簽名,他知道這是校長一份份親筆簽下的,一共50份,每個編號都是0001。編號正對的另一面,就寫著這句寄語。
福耀科大是今年最新獲批成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之一。75歲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宣布捐資100億元籌建,66歲的王樹國剛從“雙一流”名校西安交通大學校長職位卸任,立刻決定出任福耀科大校長。古稀之年的兩人,決定一起探索不同于傳統(tǒng)大學的新賽道。
今年2—6月,教育部連續(xù)批復同意設立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分別是福耀科大、大灣區(qū)大學(以下簡稱“灣大”)和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三所大學的批文中,國家對其定位與角色有統(tǒng)一表達:新型研究型大學,以“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國際化”為辦學定位,聚焦服務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未來產業(yè)發(fā)展。此前,已有南方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南科大”)、西湖大學和深圳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深理工”)等“前輩”走上了這條道路。
這條路通往的是未來的知識體系、大學與產業(yè)形態(tài)。有勇氣押注的,還有一些學生與家長。小熊今年的高考分數(shù)為628分,這足夠他拿到武漢大學的“入場券”。但他選擇了福耀科大,父親最初很反對,認為雖然有“網紅校長”王樹國背書,但在保研、就業(yè)等方面仍有很大不確定性。據他觀察,就其所就讀中學而言,只有極少數(shù)同學在志愿填報時真的選擇了福耀科大。
這揭示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復雜性。只要是改革,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只不過,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改革需要“學生和大學共同實驗”。
“小而精”的比較優(yōu)勢
招生宣講會結束的第二天,高中校長把小熊單獨叫到辦公室,勸他福耀科大“是一個不能錯過的機會,一定要抓住”。高考前,該校長曾邀請王樹國來校分享福耀科大的培養(yǎng)理念,聽完后,他被這位改革者說服了。他押注的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未來?!靶iL對我說,過幾年,福耀科大的分數(shù)線一定會更高,越早進去,性價比越高?!毙⌒軐Α吨袊侣勚芸坊貞浀?。
敢于“賭一把”的考生與家長并非沒有自己的“算計”。多位受訪學生與家長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學最吸引他們的有三點:一是專業(yè)的自由選擇權;二是超高師生比;三是豐富的實驗室與科研資源。這些共同指向了新型研究型大學最重要的比較優(yōu)勢:人均資源。
“國家對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期待很明確,就是希望我們肩負著改革的使命,改革的對象,就是那些在傳統(tǒng)大學中長期難以解決,但對國家未來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以及教育強國建設至關重要的問題?!币晃徊辉妇呙男滦脱芯啃痛髮W管理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他指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方面,目前最根本的難題就是人才培養(yǎng)的個性化需求與資源有限性間的矛盾。自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以來,我國大學越來越“大”。越是綜合排名高、名氣大的學校,國家給的招生任務就越重,一屆學生動輒幾千人。很多“雙一流”大學,生師比超過20:1。然而,每個學生都擁有不同的潛能與特質,對教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前述大學管理者看來,教育的作用就是讓每個孩子的優(yōu)勢都能最大程度地釋放出來。
“喜歡什么、擅長什么、未來想從事怎樣的工作……只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每個學生才能按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未來。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是尊重人才的個性化成長規(guī)律,傳統(tǒng)大學不是不清楚這點,只是受限于種種因素做不到?!痹谒磥?,新型研究型大學最核心的定位就是“小而精”,這是很多改革得以落地的關鍵。
從個性化培養(yǎng)的目標出發(fā),新型研究型大學在設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時,基本遵循兩個底層邏輯:一是提供充分的選擇空間,包括專業(yè)、課程、導師與科研實踐;二是資源要跟上。
大學生要做的所有選擇中,最重要的毫無疑問是專業(yè)的選擇。西湖大學副校長、理學院執(zhí)行院長鄧力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多數(shù)傳統(tǒng)大學實行按專業(yè)錄取,學生進入大學后,已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于所選專業(yè)的軌道,并通向某個確定的職業(yè)目標。新型研究型大學提供更大的選擇權,希望學生們進入大學后先不要急于選專業(yè),通過選課或科研等渠道接觸不同專業(yè)后,再結合自身興趣做出選擇。
“西湖大學允許學生多次選擇?!编嚵娬{,“我們的教育理念,是只有當學生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專業(yè),才可能具有長期的自驅力,而一個具有自驅力的人,才最有希望成為真正的創(chuàng)新者?!?/p>
2018年成立的西湖大學,由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擔任校長,202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首屆學生小范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當初選擇西湖大學,正是因為學校提供了較長的試錯時間。他從小就想成為科學家,高中時對物理和數(shù)學都很喜歡,進入大學后,他才進一步明確了數(shù)學和物理看待問題的視角有何不同,發(fā)現(xiàn)自己更熱愛物理。
西湖大學的首屆本科生共60人,據小范估算,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在大一就清楚要選擇哪個專業(yè),剩下的同學則是經過了一年半的“游蕩”后,才做出選擇。
目前,多數(shù)新型研究型大學規(guī)定學生從大二起開始確定專業(yè),也有部分學校將時間提前到大一下學期。為了讓選擇足夠理性,這些大學設計了各種制度以確保學生對不同專業(yè)的認知不會浮于表面。
一種辦法是科研實踐。深理工采取的模式是“4+1”,學生每周只上4天課,到了周五,要求學生進入不同學科的實驗室輪轉。另一種是設計多元化的通識課程體系。以深理工為例,從今年起,每個學院都將開設一門通識性導論課,大一學生可以“6選3”。
灣大副校長、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講席教授李曉明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灣大將計算機科學導論列為全校必修,且學習時間長達一年,以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鞍ㄟ壿嬎季S、算法思維、網絡思維與系統(tǒng)思維,導論的課程模塊與四種思維分別對應?!?/p>
此外,導師制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型研究型大學普遍為每個學生在本科的不同階段配備了多位導師,包括生涯導師、學術導師、企業(yè)導師等?!拔液蛯W術導師平均每兩周吃一次飯,他對我的學術選擇產生了很大影響。通過和導師交流,我才明白什么是好的學問?!毙》墩f。
近年來,很多傳統(tǒng)大學也意識到專業(yè)自由選擇的重要性,開始盡可能開放轉專業(yè)的權限或進行“大類招生”,但考慮到“僧多粥少”的現(xiàn)實,到具體轉專業(yè)、分專業(yè)時,學校還是不得不設置績點門檻。這會進一步導致學生陷入“卷”績點的焦慮狀態(tài)。
在灣大,李曉明說,即使80名學生全部選擇熱門的計算機專業(yè),學校也會有足夠的師資資源支持。他覺得,學生們對專業(yè)的看法會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造成非正常的冷熱不均,但只要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和信息溝通,讓學生真的能充分了解不同專業(yè)的優(yōu)勢與特點,一定會在實踐中逐漸達成一種“自然的平衡”。
目前,灣大還在嘗試探索基于學分的多專業(yè)學習路徑。“我去美國芝加哥大學計算機系參觀時,問系主任每年會招多少學生。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很觸動:我不知道每年來多少學生,只知道每年有多少學生從我的系畢業(yè)。當時,他拿出一張課表,只要學生修完上面列出的專業(yè)核心課,就給他們發(fā)學位證書?!崩顣悦髡f。
南科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紅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從通識課程體系設計、本科生參與真實科研,導師的全程相伴與引導,到本科生書院,新型研究型大學所構建的其實是以學生選擇為中心的人才培養(yǎng)制度,這是一套連續(xù)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系統(tǒng)性制度。
“要確保每一個學生、從進校到畢業(yè)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人管。這背后,依靠的是充分的資源支撐。比如我自己作為書院導師,要確保在每個學生身上投入其需要的精力,所以學校分配給導師的每一級新生是2—5個?!彼忉?。
“自下而上”的改革
8月25日,2025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閆湞博士就在其中。她的研究方向是葉綠體蛋白轉運機制,去年,其團隊連續(xù)在頂刊《細胞》雜志發(fā)表論文,揭開了葉綠體蛋白轉運之謎。此時,距離閆湞2019年全職加入西湖大學,不過六年。她自己都沒有想到,從美國回國后,她的科研進展會如此順利。
閆湞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當初之所以選擇西湖大學,不僅是看中學校提供的平臺與實驗室資源,更關鍵的是給予年輕實驗室負責人(PI)充分的學術自由,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自由選題和評價體系。
她說,西湖大學允許所有年輕PI獨立組建實驗室、擁有招生權與自由選題權,并提供充足的啟動經費。“這里可以讓我在一個相對純粹的環(huán)境下,安心地自由探索?!?/p>
在國內很多大學,引進海外留學人員時,會根據其是否申請到“海外優(yōu)青”來確定待遇。而西湖大學全面采取非量化的評價考核指標,以小同行評價和研究成果的不可替代性為核心標準,而不是論文數(shù)量、影響因子、國家級科研項目以及各種“帽子”。也就是說,在西湖大學,有沒有“帽子”并不與資源掛鉤。
為何傳統(tǒng)高校在“破五唯”方面一直進展緩慢?多位受訪者指出,其核心原因不僅在于內部,還在于高校面臨外部的重重考核壓力,包括學科評估與“雙一流”評選。簡言之,論文數(shù)量、國家科研項目以及長江學者、杰青與院士等“帽子”,直接關乎著高校能否爭取到更多經費和資源。
年輕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不想一直在原有的“游戲規(guī)則”里“游泳”,客觀來說,也不可能競爭得過那些老牌名校。它們想要另起爐灶。傳統(tǒng)大學里,圍繞各種指標的考核壓力層層傳導下來,在學?!獙W院—系—教師的生態(tài)鏈中,教師排在最末位。但新型研究型大學普遍采取扁平化的管理體制,在鄧力看來,“甚至可以說是去中心化的”。
他解釋,西湖大學雖然有學院這一層級,但學校把資源“直接給到個人”,打破了學院利益格局。以核心的學生資源為例,博士生的名額直接放在教師名下,而不是先分到學院,再由學院內部調配。
鄧力認為,這項制度的最大好處是擁有很強的靈活性,如果教師有跨學科研究的需要,就可以無障礙地跨學院錄取學生,這樣也促進了學生交叉思維的培養(yǎng)。
“無論是交叉還是不交叉,重要的是沒有壁壘。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遇到的科學問題要求必須學科交叉才能解決,因此,交叉是基于需求自然形成的,不需要靠外界來強制推動。我始終認為,當老師的知識結構與研究方向處于最前沿時,必然具有強交叉性。所以學校要做的就是相信老師,給他最大的自由,為其提供所需的一切資源?!编嚵Ψ治觥?/p>
本質上而言,無論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yǎng)模式改革,還是“以老師為中心”的資源分配方式調整,都指向一種徹底的、自下而上的體制機制革新。沈紅認為,這就是新型研究型大學和既有研究型大學的區(qū)別。“校齡長的大學歷史包袱重,涉及的學科與教師眾多,利益鏈復雜,往往只能做局部改革,難以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體制機制改革。而新型研究型大學,可以輕裝上陣?!彼f。
正因如此,新型研究型大學干脆直接建立起全新的學科架構。深理工首批成立的7個學院,例如合成生物學院、生命健康學院、算力微電子學院等都是交叉學院。福耀科大設立的每個學院都涵蓋多個學科方向。福耀科大校長王樹國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人類的知識體系正在不斷重構,目前大學的形態(tài)仍處于過渡時期,因此,福耀科大暫時先構建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科框架,保留學院這一層級,但取消了系的設置。
不過,多位專家指出,目前,新型研究型大學已部分打破了學科之間的邊界,但大學與企業(yè)之間的“高墻”仍然存在。除了人才培養(yǎng)之外,國家賦予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另一重使命,是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未來產業(yè),但現(xiàn)有評價體系中,對產教融合的導向性仍待加強。
國內某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科研處處長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重科研、輕轉化”是我國高校長期存在的老問題。新型研究型大學雖然在指標設計中增加了導向性,比如將橫向經費的權重上調;教師如果取得了很好的轉化成果、解決了企業(yè)的某個重大難題,或自己孵化公司,在晉升時也會成為學術委員會的“加分”項。但必須承認的是,新型研究型大學也要面對外部來自傳統(tǒng)評價體系的壓力,同時,校內老師也無法完全游離于整個中國的學術生態(tài)系統(tǒng)之外。從結果來看,無論是學校在制度上的有意引導,還是老師對校企合作的主觀傾向,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這也是新型研究型大學改革的兩難之處?!拔覀儫o法完全另起爐灶,只能讓傳統(tǒng)的‘指揮棒’有所偏離。尤其在改革的初期階段,新型研究型大學首要的任務是生存下去,并逐步在傳統(tǒng)大學的包圍中建立起更高的江湖地位。要想實現(xiàn)這個目標,既要遵守一定規(guī)則,還要發(fā)揮出自己的特色?!鼻笆隹蒲刑幪庨L說。
“開一個口子”
從南科大籌建的2010年底算起,中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已進入了第二個十年。第一個十年,只有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學誕生,分別是南科大、上海科技大學與西湖大學;而在2024年5月至2025年6月短短13個月內,就又增加了五所?!斑@反映出國家和社會需求的緊迫?!鄙蚣t說。
她分析,一方面,國家需要愈發(fā)快速地應對新一輪技術革命以及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既有研究型大學難以靈活地迅速應對來自多維度的挑戰(zhàn)。這樣的背景下,新型研究型大學應需而生。
但有觀察者已看到了一點與“新型”相悖的苗頭。一位“雙一流”大學的高等教育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有的新型研究型大學開始“主動融入固有的評價體系”,有的則是“被動裹挾”?!盁o論主動還是被動,都是為了獲得政府的資源。很多國家級項目不僅能帶來幾千萬元的經費,還有博士生名額,一些校領導為了學校的進一步發(fā)展可能會扛不住壓力?!彼f。
改革者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多位受訪的新型研究型大學管理者指出,當前,新型研究型大學面臨的核心挑戰(zhàn),是大學超前的改革需求與我國高等教育現(xiàn)有體制之間的矛盾。
“最大的一個挑戰(zhàn)在入口端,我們缺乏自主選拔學生的權限。”一位新型研究型大學有關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指出,不是每個學生都適應個性化的培養(yǎng)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學希望尋找那些真正有志于創(chuàng)新的孩子,這類人才不能僅靠高考分數(shù)選拔,“考試成績好和創(chuàng)新思維強完全是兩回事”。
但對于這一輪成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有關部門都沒有下放招生自主權。上一個被授權招生試點改革的學校是西湖大學。西湖大學本科招生負責人徐勤榮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西湖大學今年才將招生擴展到省外,此前,主要在浙江省內以創(chuàng)新班的方式進行小范圍探索,從高二、高三直接選拔生源,學生自主報名,由學校組織初試、復試,按復試成績從高到低錄取。高二、高三學生都需參加當年高考并達到浙江省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斑@種招生模式下,高考成績只是達標性的要求?!?/p>
徐勤榮解釋,初試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復試環(huán)節(jié)設置了學習能力測試和綜合評測環(huán)節(jié),“這些考核環(huán)節(jié)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復試階段,重點測試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解力、創(chuàng)新力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具有這些綜合素質的學生,才更適合進入西湖大學”。經過幾年的探索后,他發(fā)現(xiàn),在同一個考核門檻下,高二學生“一點也不比高三生差”。
在招生方面,生源數(shù)量的控制也令一些改革者頭疼。對新型研究型大學而言,實現(xiàn)培養(yǎng)“精”的前提是規(guī)模的“小”。尤其是,相對于自主權更高的民辦公助大學,公辦大學每年在制定招生計劃時會經過一番博弈?!暗胤秸畯奶峁﹥?yōu)質教育資源的角度,肯定希望好大學擴招,尤其學校的分數(shù)線越高,這種壓力會越大?!币晃还k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管理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如果實在“頂不住”壓力,他認為,破局的辦法只有一個:繼續(xù)堆資源。李曉明指出,“小而精”的培養(yǎng)模式,使得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生均經費顯著高于一般大學,基礎設施和教師隊伍建設也都需要超常規(guī)的資金。灣大目前主要依靠東莞市政府的投入,但單一的經費來源容易受經濟大環(huán)境的影響。
多位受訪的新型研究型大學管理者也提出,無論民辦還是公辦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未來,學校要想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立起自我“造血”功能與多元化的社會資金籌措機制都尤為關鍵。
他們建議,未來,國家應在政策層面給予新型研究型大學更大的改革空間,在碩博點申報、專業(yè)設置、招生等方面“開一個口子”。同時,有關部門對新型研究型大學進行考核評估時,也應使用不同于傳統(tǒng)大學的評價體系?!安灰獑渭兛匆?guī)模,應多關注師生比、學科特色與質量、科研成果的影響力與前沿性,以及多引入來自社會與市場的評價?!?/p>
施一公在論文《分類推進高校改革視域下發(fā)展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研究型大學的基本分類框架中,新型研究型大學仍未作為一個單獨細分類型確立下來,體制機制改革和實際運行成效難以獲得應有的保障,給長期堅持差異化、特色化發(fā)展帶來挑戰(zhàn)。他建議,應繼續(xù)分類推進高校改革,針對新型研究型大學,建立以質量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為導向的評價體系。
(文中小熊、小范為化名)
《中國新聞周刊》2025年第34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教育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19日 08:51:30
- 2025年10月10日 06:25:02
- 2025年09月26日 07:42:4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